《“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5年至更久,是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期,我国劳动成本的提升、社会老龄化水平加重等客观形势也在推动着服务机器人产品快速升级。本文通过研究多家科技企业近两年发布的机器人产品原型,总结出未来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六大前沿趋势。
按照不同时期服务机器人的功能与控制方式的变化,可将发展阶段划分为三部分:
1.0时代:程序控制型机器人,按事先程序设定步骤执行工作,模拟运动功能,执行固定工作;
2.0时代:自适应型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任务信息,由计算机发出动作指令,随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
3.0时代:智能型机器人具有类人特征,拥有感知交互和思考能力,自主处理复杂问题,真正的智能型机器人还处于雏形阶段。
仿生材料、柔性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机器人在外在形态上不断进化,为了更加贴合人类的运动模式和思考方式,仿人形态的机器人或成终极目标。
2022年10月在特斯拉AI Day活动日展出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在外形上有高度类人的躯干、头部和四肢,身高约1.72m,体重约56.7kg,甚至拥有“皮肤”(肩部以下由轻量材料覆盖)。同时具有像人一样的运动能力,Optimus具有人类级别的双手双脚,四肢由全身搭载的40个机电执行器控制,双脚可通过力反馈感应系统来实现平稳和敏捷地行走,手臂和双手分别各依靠12个机电执行器,可执行精细化作业。此外,Optimus具备人形整机的平衡控制能力,在机器人受外力等干扰时能够稳住身体。
趋势二:机器人本体向柔性化发展
柔性材质能让机器人适应多种工作环境,具有柔软灵活、自由调节等特征。在服务领域,机器人柔性化将极大改善人机交互的体验与安全性,拓展服务广度。
珞石在2022年5月18日正式发布的柔性协作机器人xMate CR系列采用全新的力位混合控制器结构,各关节配置力传感器,兼具高精度位置控制和高动态力控制。xMate能模拟人类手臂肌肉控制的柔顺特性,实现灵活操控。适用于有力控需求的精密装配、社区医疗辅助等对柔性操作有高要求的应用场景。
趋势三:具备非标准化场景下的AI分析与理解能力
家庭作为典型的非标准化场景,需要机器人有更强的复杂环境适应性,通过融合更多传感器信息,提升机器人的AI感知、分析、理解与控制能力,让服务机器人在未来走进家庭并承担重要的家庭服务角色成为可能。
三星在2021年CES大会展出了概念产品Bot Handy机器人,在家庭的非标场景下,Bot Handy能通过摄像头和AI识别来拾取不同大小、形状和重量的物体,还能顺利完成桌面清洁、易碎品移动、向玻璃杯注酒等简单家务。
谷歌2021年11月发布的Everyday Robots通过机器学习,能在一天时间内以90%的成功率学会开门动作,并检查房间是否需要整理或是否缺少椅子。在非结构化的日常环境中,该机器人能完成识别垃圾并重新分类、将桌子上的垃圾收到机器人的垃圾盘再扔进垃圾桶、清理桌面等日常家庭工作。
趋势四:向多模态融合感知发展
未来,服务机器人将具备多模态融合感知能力,突破单一的视觉感知,拓展基于光纤、电容电感的触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等,更加精确的获取和认知对象信息。
小米2022年9月27日在小米Civi 2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米家模块机器人,内部有一块智慧主脑,高度集成了视觉识别、手势识别、运动监测和触摸感知等模组,通过ARM架构处理器计算,实现全身模块的灵活控制,带来更多的互动效果。
趋势五:具备情感反馈与自然交互能力
未来,服务机器人能通过情感识别技术对人类情感、心理活动精准认知,具备理解与共情能力,能根据人类情绪反应做出相应反馈,做到和真人对话一样的自然交互。
小米2022年8月11日发布的CyberOne机器人可感知人类情绪,能识别6大类45种人类情绪,并作出个性化反馈,完成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功能。通过搭载Mi-Sense深度视觉模组,结合AI算法,CyberOne拥有完整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能够实现85种环境音识别。
趋势六:机器人大脑部署云端,成为全屋智能中控入口
机器人的大脑部署在云端,借助云端服务器实现强大的运算与调配能力,在未来有望成为全屋智能控制的入口,以“云端大脑+本地机器人”的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达闼在2020年12月正式发布机器人云端大脑操作系统“海睿”,海睿系统为云端服务机器人搭建的“云-网-端”架构,帮助机器人建立起一个具有通用智能能力的大脑,达闼还开发了机器人的元宇宙——“海元世界”,帮助云端机器人理解物理世界、智能训练,通过虚实结合技术实现机器人在真实世界工作。
三、小结
结合以上趋势,在可见的未来,服务机器人将发展成集情感交互、行动控制、任务规划、自主决策等功能于一身的“真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千万万的社区和家庭,让服务质量实现质的飞跃。